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 蓝 毅
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祖国发展。地方高校凭借地域特色与发展需求,吸引了大量海归人才。这些海归人才凭借国际化视野、专业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创新创业领域具备独特优势——不仅带来了外资、最新科研技术、先进理念和经营管理策略,更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在助力海归人才实现创新创业目标方面仍存在诸多待优化的问题,尚未充分发挥海归人才的潜力。本研究聚焦地方高校海归人才的创新创业现状,提出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旨在更好地激发海归人才的创新活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创业现状
优势明显。海归人才在国内创新创业展现出诸多突出优势。其一,他们经过海外教育,对国际最新科学技术信息及国外商业环境变迁有着较好的认知,能将国外先进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思路。其二,他们拥有广泛的海外人脉资源,便于开展国际协作交流,有助于扩大国际化市场覆盖范围。其三,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为新企业的创立提供了有力支撑。
存在的问题。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充分满足相关项目的资金需求。一方面,地方高校缺乏支持项目前期及研发阶段的经费,无法为海归人才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创新创业设施,如专用实验室、创业场所等。此外,地方高校在搭建完善的全方位创业服务体系上存在困难,导致海归人才在市场调研、信息收集、法律建议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海归人才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升。尽管海归人才具备专业技能和全球视野,但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仍存在短板。有的海归人才对市场营销分析不够深入,对中国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了解不足,使得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海归人才缺乏有效的商业策略,思维模糊,项目缺乏长足发展力;有的海归人才缺乏领导力,难以调动团队力量形成合力;有的海归人才对中国法律及市场环境了解欠缺,增加了创新创业的难度。
部分地方高校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部分地方高校自身资源有限,各部门之间互动交流不足,影响力有限,难以满足对外部技术、资本与人力的需求。而且,部分地方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所在地的企业、研究中心等资源,未能建立有效的联合创新体系,无法为海归人才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援。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地方高校需结合实际完善政策激励体系,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优质项目,无偿或低偿提供办公空间并补贴租金。应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争取税收减免,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等渠道加强宣传,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应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功能服务系统,安排专人提供培训指导、技术咨询和融资牵线服务,聘请企业家、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服务。应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等活动,宣传典型案例,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包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激发海归人才的创业信心。
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地方高校应按需开设市场调研、商业模式策划等相关专题课程,聘请企业家授课,通过案例分析强化教学效果,并组织海归人才外出交流活动。应搭建实践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组织海归人才参与实践锻炼,鼓励横向课题转化,开展小课题实践积累经验。应拓展跨学科合作,打破专业壁垒,通过学术会议、组建跨专业团队等方式促进知识传递,鼓励海归人才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申请项目,激发创新创意。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地方高校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学校的技术、设备等资源向海归人才开放,并借助政府、企业等力量,共同搭建涵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帮扶体系。应利用校友资源,搭建校友圈,成立创新创业联盟,开展各类互动交流活动促进合作,鼓励校友出资支持、传授经验,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应强化国际对接,借助海归人员的社交圈推动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模式,组织参展参会活动,助力相关行业与国际接轨。
地方高校海归人才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其技能素质的发展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环境、能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地方高校需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等措施,激发海归人才的创新动力,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策。同时,海归人才也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强化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显著提升海归人才的创业能力,使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编号:粤党研文〔2020〕3号);2025年度韶关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SY2025TZ01)。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