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再起,前线局势骤变。8月3日,俄乌战事焦点再度转向东部要地——红军城。这一战略重镇如今已被俄军攻下近四成城区,乌克兰守军濒临溃败,防线岌岌可危。
据前线多方情报显示,俄军之所以能迅速推进,占据主动,与其大胆利用红军城复杂的地下隧道网络密不可分。俄军突击分队通过隧道穿插潜入城区,避开乌军明线防御,从多个方向对守军展开突然袭击,打得乌军措手不及,防线顷刻间被撕裂。
在这轮攻势中,第15摩托化步兵旅与第74摩步旅表现尤为突出,两支部队成为俄军夺取红军城南部与东部关键街区的主力。乌军守方——第155机械化步兵旅在多轮交战中损失惨重,已无力抵挡俄军的强攻。目前,该旅所剩兵力仅约700人,被迫从市区撤出,向E50公路一线及米尔诺格勒镇方向转移,试图守住乌军北翼的防线并确保一条最后的退路。
更为严峻的是,乌军当前缺乏足够的后备力量应对红军城的战况恶化。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早已向基辅方面提出请求,希望调派援军增援红军城或批准有序撤离,以免全军覆没。然而,这一请求却被总统泽连斯基否决。
原因并不复杂:撤出红军城意味着乌克兰在战场上再次失利,极可能影响西方国家对其的军事与财政援助。在当下乌克兰亟需外援的敏感时刻,任何一场“撤退”都可能被解读为士气低落、局势失控。泽连斯基显然不愿在国际舞台上承受这样的政治压力。
也正因如此,乌军被迫死守红军城,哪怕明知希望渺茫,也要维持抵抗,拼到最后一兵一卒。这种“以命搏援”的战术固然悲壮,却也折射出乌克兰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战略选择受制于外部支援的节奏,战术指挥则受限于政治因素的掣肘。
可以说,当前的红军城不仅是东线战场的焦点,更是乌克兰政治与军事博弈的交汇点。一旦失守,不仅战术层面会造成大片区域防线崩塌,更将在舆论与外交层面引发连锁反应。
而俄军显然深谙其重要性,此番突袭红军城并非单纯为“扩大战果”,更有通过速战速决施压乌方的意图。从隧道突击到城区穿插,从街头巷战到围点打援,俄军的战法已非单一,而是组合拳轮番出击,其战略目标极为明确:彻底拔除乌军在红军城的存在,进一步压缩乌克兰东部的军事空间。
如今,乌军已退无可退,背水一战。而红军城,或将成为这场长期战争的新转折点。乌克兰是继续在无援之地硬扛到底,还是寻求更务实的战略调整?答案或许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揭晓。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